Navigation menu
端午节一同而言艾话香包!
作者:王世彪 青海省名西医、青海省二院内医副研究员
端午节是我省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有民谣说:“端午节,天气情况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因此端午时家家户户要采艾叶挂艾叶,做香包戴香包。民营更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曾谨昌斩蜈蚣,蝰鱼归地府。”、“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艾叶伴石长。青烟蕨科舌能驱疫,岁岁端午站哨位。”、“戴个香草袋,不怕五病虫害”之说。
端午采艾叶,来年把病驱
艾叶要用陈久的
在我省民营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叶,是一种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微苦,可以祛暑热。端午节之际,我省大部分地区家家都以艾叶、艾叶、榴花、蒜头、艾麻,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老妇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到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省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情况渐转湿热的缘故,小儿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病虫害的日子。
艾叶是苋科蒿属植物,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叶、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一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名医别录》:“艾叶,微苦,微温,无毒。“主灸小儿。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老妇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暑热,Brisach有子。” 《中药大辞典》:艾叶理经络,逐暑热;品驭型,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脘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瘰疬,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艾叶除了可以入药内服以外,主要是用来做渗湿化疗的材料。而且越双彩好,《本草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渗湿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渗湿的作用
1
品驭型散寒:
《素问·异德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常见于化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暑热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脘、痢疾等。
2
Monflanquin固脱:
《华佗心书》记载:“真阴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凡阴虚崩塌或阴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阴气。临床常见于化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阴气崩塌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瘰疬、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3
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取舍,故瘀结自散。常见于化疗经络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一时性)、瘿瘤等疾病。
4
防病保健:
《华佗心书·须识Monflanquin》说:“人于木患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木患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Brisach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家用的渗湿方法
悬灸:
将艾条悬放到距穴道很大高度上进行烘烤,不使艾条引爆端直接接触眼部。施灸时将艾条的另一端引爆,射向应灸的三焦足部或外用,约距眼部3~5公分以内进行烘烤,使病人局部性有苦瓜感而无异物感为宜,通常施灸10~15两分钟。
通常分以下三种渗湿方法:
保守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另一端引爆,射向应灸的三焦足部或外用,约距眼部2~3公分以内,进行烘烤,使病人局部性有苦瓜感而无异物感为宜,通常每处灸10~15两分钟,至眼部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
将艾条引爆的另一端与施灸足部的眼部并不一般来说在很大距,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通常施灸10~15两分钟。
回转灸:
艾条引爆的另一端与施灸足部的眼部虽然保持很大的距,但不一般来说,而是均匀地以内移动或往复回转烘烤施灸。
以上诸法对通常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保守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转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温盒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足部中央,引爆艾条后,放到施灸穴道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足部20~30两分钟,一次可灸数穴。有取舍经络、温中散寒的作用,通常需要灸合于均可采用。操作简单安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合于最为适宜。
常见疾病的渗湿疗法
哮喘
哮喘常由外感暑热,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哮喘。
治则:
疏风解表散寒。常见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配穴:暑热加风门、肺俞、列缺;阴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悬灸法:
将引爆的艾条,射向穴道,以施灸足部有苦瓜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渗湿15~20两分钟,以灸后穴道局部性眼部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特别提示:
对于体虚易哮喘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化疗。在哮喘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化疗一周。
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经络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
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见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配穴:经络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悬灸法:
将引爆的艾条,射向穴道,以施灸足部有苦瓜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渗湿15~20两分钟,以灸后穴道局部性眼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化疗, 5次为1疗程,共化疗三个月经周期。
腰痛
腰痛常因肝肾不足、外邪侵袭、经脉经络痹阻所致,以腰部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可缓解、劳累后加重、常有一般来说压痛点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法:
补益肝肾,品驭型通脉。常见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暑热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悬灸法:
将引爆的艾条,射向穴道,以施灸足部有苦瓜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渗湿15~20两分钟,以灸后穴道局部性眼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
做个香包戴,不怕病来害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包、佩荷包。小孩佩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香包通常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通常而言,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包,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中药香包的作用:
中药香包起源于西医的“衣冠疗法”,即将特殊的中药装入帽子或衣服内,用于防病治病。民营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病虫害”之说。佩戴香包,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香包常见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艾叶、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惊蛰节气后,气候明显转暖,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小儿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在春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现代研究表明,香包中的药物并没有直接杀死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中药香包里的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而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提高,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灭杀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上呼吸道黏膜不能存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因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儿童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挂香包。让儿童经常将香包置于衣兜、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很大的预防和辅助化疗的功用。
民营香包配方:
传统香包配方:
苍术、川芎、香白芷、艾叶、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
解暑避瘟配方:
苍术、川芎、香白芷、艾叶、艾叶、甘松、冰片等各10克。
驱除蚊虫香包配方:
丁香、薄荷、薰衣草、艾叶各15克。或用藿香、薄荷、紫苏、艾叶、香茅、八角茴香、陈皮、柳丁皮、肉桂、丁香等。
解春困香包配方:
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或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或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任选一种配方,将药物粉碎成细面,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15天换一次即可。
早春散香包配方:
苍术10克,甘松10克,艾叶10克,桂皮5克,高良姜15克,雄黄5克,冰片0.5克,樟脑1克,碾成粉末装入香袋即可。
以上香包挂在脖子上,香袋里的药物正好处在天突穴的位置,药味散发出来后不但留香,还可以祛散口鼻周围的不良空气,防止空气中的病菌通过呼吸系统侵入,可以有效预防哮喘和上呼吸道疾病。
预防疾病香包配方:
防治四时流感:
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艾叶,苍术,细辛各3克。上药共研细末,用绛色布缝制小药袋,装入药末,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防治儿童哮喘:
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或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做香包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防治手足口病:
藿香、艾叶、肉桂、山萘等量,磨碎,包成4克/袋,装袋,半月至1月换一包。每天佩戴,晚上睡觉放枕边。
预防H7N9香包:
2013年4月,浙江省和武汉市相继发布了预防H7N9香包的制作方法。用藿香、艾叶、肉桂、山柰、苍术等各等量,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烘箱60度下干燥后,在洁净区内将药材混合粉碎至100目以上,有条件者粉碎至1000目(采用微粉粉碎法),将粉碎的药粉包装成3.5-5克/袋,再制成香包袋剂。每人1个(3.5-5克/个),挂前胸佩戴,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次,每次3两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用于芳香辟秽解毒。
防治冠心病香包:
玄参,当归,艾叶,花椒,桂枝,薤白,冰片,三七等各适量。上药干燥,粉碎,过筛混合搅拌均匀,做成药袋,放置左胸前,并时时以鼻嗅之。
失眠香包:
薄荷20克,白菊花10 克,佩兰叶10克,夜交藤10克,合欢花10克,石艾叶10克,灯芯草5克,白檀香5克,冰片8克(单独包)。各药共研粗末,放入香包。
王世彪
甘肃会宁人,1988年7月毕业于甘肃西医学院内医系,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医内科主任医师,西医副研究员,青海省名西医。2010年被青海省西医药学会评为“优秀工作者”。2010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青海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994年当选为全国中药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青海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当选为中华西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2006年当选为青海省西医学会理事;2009年3月当选为青海省西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8月当选为中华西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2013年当选青海省康复医学会理事,2014年当选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2015年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慢性病分会副秘书长。2015年被评为青海省名西医。2016年12月获中华医药贡献奖。 特长于西医内科常见多发病、疑难病,尤其是风湿病、偏头痛、中风、胆囊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妇科病、小儿腹泻等病的临床化疗与研究。擅长西医脐疗法、西医内病外治及西医膏方调补。
出版有《西医脐疗法》、《新丝路论文选编》专著2部,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科普文章400余篇。《西医脐疗法》一书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青海省第三届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和首届医圣杯国际西医药学术著作优秀奖。完成科技成果10项:“西医脐疗法的整理与应用”获青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三仙脱力丹抗疲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酒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海省皇甫谧西医药科技奖二等奖;“骨痹威灵丸化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清脑消痛丸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和“芒针化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研究”均获酒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开发研制“三仙脱力丹”(抗疲劳药,用于亚健康)、“骨痹威灵丸”(化疗风湿病、骨性关节炎药物)、“利胆清胶囊”(主治胆囊炎)、“清脑消痛丸”(化疗头痛药)等中成药均获得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其中前两种药品入选全省医院调剂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