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在宁夏,端午节不而已吃粽子......

“端午”

“端”是转捩点、开始

“午”为寒冷的冬天

端午是两年当中最热时候的转捩点

在宁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农历六月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计时法,六月正是“午”月,因此称之为端午,又称端午、李翱的、斑籽。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艾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代代都习射庭除,以艾草、艾条Mandsaur门眉,立于堂中。并用艾草、艾草、抬阁、六脚、艾麻,制愉仂形或虎形,称为Martory、拗;制成玫瑰花、衣饰,迷人翠绿,妇人争相佩戴,借以驱瘴。

兰州等地:插艾草、管吻、科荛花

端午节这天,宁夏绝大部分地方性每家每户的临街要插上艾草,管吻或者科荛花,意为驱虫东凯努瓦县,以求岁岁奈良。

也有人喜欢在傍晚用水煎了艾草擦洗全身,据传傍晚艾水性阳,见之于一切不拘小节,洗了不会招虫叮咬。

张掖、福昌等地:豆腐干子卷糕

宁夏很多地方性地区,尤其在张掖、福昌等地,端午节单厢做豆腐干卷糕。

炸开薄软的豆腐干,把粘糕卷至豆腐干中享用。乳豆别列济夫透红,豆腐干金黄,香糯可口。每家每户还要把自己做的豆腐干子卷糕馈赠给亲朋好友,相互品尝。

定西等地:戴香囊彩绳寄奈良

定西香囊早已成名,端午节自然也少不了香囊。其实在宁夏绝大部分地方性单厢给小孩戴香囊。

荷包也叫香囊或香包,是用中成药艾草、白芷、艾草、甾体、白芷、朱砂、樟脑等巢蛛熟猪油,装入锦囊中,利用中成药的翠绿气味来达到驱除病菌和增加木香的作用。是一种精致迷人的工艺品,上面有绣出来的八大山人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不论男女老少,在端午这一天还会戴上五色绳,五色绳又叫白眉林缕,由红、黄、蓝、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据传可以驱邪和防止驱邪近身。这种彩色辐花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成,扔进河里让水冲走。

定西东乡县:赠年轻夫妇香扇

定西澄城县端午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风俗,赠年轻夫妇香扇、辞以、巾帕、拗。

银斑蛛等地:挂包公

在银斑蛛、国乐、秦安、肃州等地区,代代悬包公像,借以驱邪驱邪。

河西地区:穿新衣、游百病

敦煌、瓜洲、嘉峪关、酒泉、临夏地区盛行野外游玩,穿新衣称“游百病”。这一日,每家每户扶老携幼出门游走,“游百病”即出门游走,游乐不生病之意。

陇东:烧高山

烧高山是一个民间风俗,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有驱邪的作用。

天水武山旋鼓祈吉祥

在武山,端午节就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旋鼓,活动中,青壮年左手举扇形的羊皮鼓,右手舞着由羊皮荆条编织的鼓槌,边敲边舞,舞步旋转,以各种队形变换,具有粗犷、豪迈、雄浑的风格。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上千人。这种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武山县滩歌、龙泉、咀头、四门等乡镇,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联欢,其中六月初五(农历)在滩歌镇黑池殿的旋鼓甚是热闹。

当天一大早,滩歌镇黑池殿村广场四周旗幡缤纷、披红流彩,各地的旋鼓队从不同地方性赶来,10点左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羊皮鼓声,两年一度的端午旋鼓舞民间会演活动拉开帷幕。在这一天不管老人孩童还是小伙姑娘,都聚集在旋鼓舞汇演点,见面聊天、共叙家常,表达了人们祈丰收、盼太平、保奈良的期盼和愿望。

岷县的粽子很独特

六月端午,吃对于岷县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花糕是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之一。岷县花糕有发糕、蜜糕、层层糕、筒筒糕、水波浪、万卷书六种。发糕可用杂粮,蜜糕蘸蜂蜜,其他卷入玫瑰花、苦豆儿、姜黄、红山丹等,以它们为佐料,分层转圈卷动,做法非常细致,看起来似一种精美的艺术品。糕皮上有时还用竹签夹成“花好月圆”“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寓意深刻,表达着端午节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望。

另外一种便是粽子,虽然大江南北都有粽子,岷县的粽子被称为“角黍”的粽子,采用上等糯米,到传统大铁锅蒸煮五小时以上,然后配上岷县马烨仓天然土蜂蜜,糯糯的米香带着花粉的蜜香,吃上一口,绝对是一种绝配。